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梁家河》感受2000字 梁家河》心得感悟

浏览:

  梁家河村的学习考察之旅,可谓不虚此行。习大大当年在梁家河“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梁家河》感受2000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梁家河》感受2000字

  读完《梁家河》一书,让我参透悟懂了“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的道理。

  习近平1995年在接受《东方时空》记者采访时说:“在梁家河的工作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理解了社会,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在这里,他和乡亲们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顽强的意志和为民造福的初心。

  40年之后,回忆起下乡插队的往事,总书记依然记忆犹新,“铁锁”“随娃”“黑子”,曾经小伙伴们的小名依然叫得亲热,哪个窑洞有些啥?住的是谁?依然记得清晰。细微处见精神,总书记从那时起就把老百姓看得深、看得重,把人民群众深深地装到了心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身作则的奉献史,体现着他乐于为民奉献的“初心”“衷心”。给老百姓打淤地坝、凿水井、修沼气池、挑粪、修筑梯田,这些苦活累活,他抢着干,从不吝惜力气。由于长期带头站在刺骨的水中凿井,导致他现在双腿还有以前干活落下的后遗症。

  而正是这种一心为民谋幸福的情怀,成为习近平带领乡亲改天换地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梁家河一点一滴的变化,先后建成14座淤地坝,用上了干净的井水,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怀揣一颗奉献的“衷心”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践行了造福地方百姓的“初心”,而这颗“心”也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后的从政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家河》一书的扉页上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黄土地的儿子,根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大视野大平台上,始终把老百姓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标准,走到哪里都要深入老百姓家中看一看,问问生活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初心,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做到了。

  那我们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我的初心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未来我还要怎么走下去?我们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直到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豁然开朗,内心的焦躁与不安平静下来,让我明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才能走得更有力量。

  可能我们在刚一出发时,还踌躇满志、斗志昂扬,但走着走着,外界的影响与诱惑、内心定力的动摇与目标的偏差,就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恍惚间,随波逐流,消沉懈怠,早没了坚守的毅力与耐力,不知为了什么出发,也不愿想明天会怎样。

  还记得刚进报社走进铅字排版印刷车间时,那些躬身在铅字排版机前的工人师傅们,一个一个码放那些只有指头肚大小的铅字,脸几乎贴到码字机上,专注而旁若无人,生怕把一个字码错了,会造成重大错误。

  也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在激光照排、胶片印刷的那个年代,编校完版面制好了片,发现哪怕一个无关大碍的错字,一定要说很多好话,肯求制片的大姐帮忙抠掉那个字,重新补上一个正确的字才肯罢休。

  那么,现在的我们呢,还有这样的认真敬业,对文字的敬畏,对新闻工作的执著与热爱吗?

  有人说,初心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从政之道;是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大理想;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

  那么,我们的初心在哪里?处在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历史大潮中的我们,正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何其有幸。身处这样一个转型变迁的时代,作为能源行业的发展变迁的记录者、见证者,我们的一字一文,正在记录转型发展跳动的脉搏,记录一个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音,记录伟大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信息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铿锵步伐,这不正是我们作为能源行业新闻工作者的骄傲与自豪,这不正是我们的初心与价值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却要说,这对于我们行业新闻人来说,确是一个最具有挑战的最具有付出价值感的最美的时代。

  走吧,不管任何时候,行之于初心,用一生来实践,我们就不会偏离最初的方向,偏离我们曾在心中千百遍描绘的梦想蓝图。

  《梁家河》感受2000字

  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轻轻的合上书页,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深深地震撼了我。联想起刚刚结束的18个月驻村经历,既为自己追随人民领袖的足迹而感到自豪,又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深感惭愧。有无数的感慨欲喷薄而出,俱化为扉页上的一句话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学问之大在于他根植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源于习仲勋红色革命传统严格的家教。习近平在前往梁家河时,随身携带着两大箱书,是村民们可以眼见的,而带来的融于血液中红色革命传统是村民们不可眼见的。

  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在昏暗的油灯下,如饥似渴的学习,在艰苦繁重的劳作中历练,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

  在生活中“从不抱怨、不诉苦、很坚强,见识多广,性格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为人很实在。”理论上的认知,指导着习近平在知青岁月中开拓创新、快速成长,立下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志向,继而在持续的实践中又进一步将理论认知愈来愈趋于完美,与梁家河的工作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这种理论认知,实践于一村,便为全村人民服务,可使一村欣欣向荣;实践于一县,便为全县人民服务,使一县飞速发展;实践于一国,便与全国人民血脉相连,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硕成果,并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持。

  梁家河学问之大在于是一肩挑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事业。这一伟大事业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种空想,是要通过坚韧不拔的真抓实干来达成并必然可以达成。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从一个北京娃蜕变为一个村里娃,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向群众学习,但又不仅仅向群众学习,以开阔的视野、无畏的胆识、有力的担当带领群众在梁家河建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淤坝造田,成为人民群众信任的大队支书,成为全县优秀的基层干部。

  他为何总能事事走在前头,敢于排除万难,大胆做事,是因为青年习近平坚信只要是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就不担心上级不支持,只要是建立在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做事情,就不担心会失败。

  青年习近平的 “多动脑筋”“一碗水端平”“做行动的巨人”等准则影响培养出随娃、铁锁、黑子等一众能干的基层领导,为梁家河后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等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带来了如今梁家河的富裕安康。

  梁家河学问之大在于始终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青年习近平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求知若渴”,扎根人民、团结群众。既虚心做人民群众的学生,又担当起人民群众的领头人。事为群众所谋、心为群众所想、行为群众所达,在梁家河经历七年岁月的积淀,他从马列名著中汲取营养,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智慧,从创新实干中锻炼出火候,从黄土高原的根脉里孕育出梁家河的“大”学问。

  这个学问虽冠以梁家河之名,却不独为梁家河所用,在中国大地上普遍开花结果,乃至于向全人类提供智慧支持。

  这个大学问上以承接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华,下以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学问五千年来从未断绝,绵延含藏于中华人民的血脉之中,由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以马列主义启出,于青萍之末,扶摇直上云海。

  在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作为一名宣传思想战线的干部,我要认真学习梁家河的大学问,深入汲取梁家河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精神,将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和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者。

热门推荐
© 2024 古诗文网网 | 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湘ICP备200121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