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庆全庵桃花

宋朝 谢枋得 浏览: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标签: 抒情

  《庆全庵桃花》译文

  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庆全庵桃花》注释

  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

  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桃红:桃花开放。

  遣:让。

  津:渡口。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庆全庵桃花》赏析

  《庆全庵桃花》是南宋诗人谢枋(fāng)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世人交往。作者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焚,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心情。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说武陵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溪边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水找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而迁移至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几经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诗人在感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万事不关心,因此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庆全庵桃花》创作背景

  南宋灭亡后,谢枋得在浙赣交界一带抗击元兵,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信州失守,他变易姓名,躲藏在武夷山区,卖卜论学于建阳市中,一住十二年。这首小诗借自己门前桃花开放,结合自己逃难现状,抒发避世怕人知晓的心理,表示与新朝的决绝。

作者介绍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谢枋得古诗文推荐
热门推荐
© 2024 古诗文网网 | 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湘ICP备200121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