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李花二首

唐朝 韩愈 浏览:

  平旦入西园,梨花数株若矜夸。

  旁有一株李,颜色惨惨似含嗟。

  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匝至日斜。

  忽忆前时经此树,正见芳意初萌牙。

  奈何趁酒不省录,不见玉枝攒霜葩。

  泫然为汝下雨泪,无由反旆羲和车。

  东风来吹不解颜,苍茫夜气生相遮。

  冰盘夏荐碧实脆,斥去不御惭其花。

 

  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

  夜领张彻投卢仝,乘云共至玉皇家。

  长姬香御四罗列,缟裙练帨无等差。

  静濯明妆有所奉,顾我未肯置齿牙。

  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邪。

标签: 写花 感慨

  《李花二首》赏析

  这是韩愈于元和六年所作。此时韩愈虽已从贬所回至京城有年,但仕宦一直不得志,官职虽有或升或降,情绪却不昂扬。

  第一首大意是说见李花已结实,未能及时鉴赏而有遗憾。“平旦入西园,梨花数株若矜夸。旁有一株李,颜色惨惨似含嗟。”采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梨花矜持夸张,颇有自得之意。而旁边一株李树,却是颜色惨惨好象饱含怨嗟之意。”这种拟人手法,将作者感情贯注于其中。“问之不肯道所以。”李花似乎有难言之隐,这就申足李花怨嗟之情,也表明作者对李花的格外关注之意。”独绕百币经日斜”其眷念之意真可谓深厚。

  接下去是作者独绕李花时反思:“忽忆前时经此树,正见芳意初萌芽。 奈何趁酒不省録,不见玉枝攒霜葩”分明充满一片懊悔之意,感叹自己当初李花正当芳华,霜葩聚满玉枝之时,为什么没有趁酒兴好好地领略赏鉴她的风采神韵呢!这似乎也是道出李的“颜色惨惨似含嗟”的原因,正当赏时而不被赏怎能不怨恨嗟叹呢? “泫然为汝下雨泪”由感慨而至悲伤落泪,堪称李的知音。这种感伤情绪是那样真切,以至产生追返时光,让其倒转的痴想:“无由反旆羲和车。”当然是没有办法的。“东风吹来不解颜”,也不曾破颜为笑。“苍茫夜气生相遮”苍茫黑暗的夜色偏偏又吞没了她。因为她,李花容姿焕发,光彩照夜时光已错过了。花中惟李夜中独白。“白花倒烛天夜明”(《李花赠张十一署》)这是韩愈对李花的独到观察与描绘。韩愈对李花很偏爱,清陈沆说:“昌黎半山总爱李,爱其缟色天不哺。”而此时李,因花时已过,被黑夜吞没了。这种遗憾,懊悔之情是多么深沉。结末说“冰盘夏荐碧实脆,斥去不御惭其花。”由于没有及时领略李花神韵风采,而自觉有悔愧之心,乃至冰盘端来李的果实也不肯品尝了。韩愈之于李花真可谓一片痴情。

  清代陈沆评论此诗一段话可供参考。“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言贤者当及盛年而用之也。梨花若矜夸,谓物之得时者,李色惨惨似含嗟,谓物已过时者。忽忆前时经此树云云,谓吾不能早知子,至今而晚知之,则已负其芳华之年也。夏荐碧实,惭不忍御,所谓臣壮不如人,今老复何能为?此用人者所当愧也,负其春华用其秋实且不可,况并秋实而负之哉!”

  第二首李花诗与第一首并非一时之作。前者是写河南县官园花,后者是写玉川家花。

  第一句“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写的李花开放的时节与环境。“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写出了李花绝妙之处。韩愈以万堆雪化作连天花,真可以说想象奇特。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以梨花形容雪的,韩愈这里却是以雪来喻李花。前者令人不觉雪之寒而有春意,后者则令人神往李花冰清玉洁风韵。特别是在月色之下,更别是一番情景。“夜领张彻投卢仝,乘云共至玉皇家。”中的张彻、卢仝都与韩愈过从甚密,说是乘云共至玉皇家,恍恍惚惚如入仙界,实际上“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己关。”(《寄卢仝》)但“偶逢明月曜桃李”,李花盛开,吸引作者带领张彻乘夜而至玉川家观赏,真可见兴致之高。接着就是李花形象描绘:“长姬香御四罗列,缟君练帨无等差。静濯明妆有所奉,顾我未肯置齿牙。”将李花写作一身素白的仙子,她们神情冷然,姿态高雅、对“我未肯置齿牙”,不屑一顾。置身于这种环境氛围中,作者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邪。”思想情操也因之而超越升华。这真是对李花的崇高评价与赞美。

  清·陈沆《诗比兴笺》说:“此章自言其志……愈置之纷华之中,而愈增其皜白之志、莹其清寒之骨,醒其肝胆思虑而无由邪。……此等咏花诗,肃肃穆穆……离驿而下,无敢跋其仿佛……昌黎最高之境。”清人程学昫《韩诗臆说》也指出“公一生浩然大节,不觉流露。”这都表明咏花诗由于作者的气质品格各异、自觉和不自觉地流露于其间具有作家个性色彩的神韵,是能令人体察到的。

  韩愈的这两首咏李花诗,很有韩愈的个性色彩,在艺术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朱彝尊说:“此二诗绝有风致,又与他诗迥别。只就一时所见光景写入骨髓,无所因袭,亦不强置,凿空撰出,真趣宛然,后鲜能继者。”评价也很高。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热门推荐
© 2024 古诗文网网 | 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湘ICP备200121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