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朱熹的诗词,朱熹诗集文言文

作者:

李白 司马迁 班固 刘安 韩非子 列子 吕不韦 刘义庆 孟子 刘向 伽斯那 江盈科 李延寿 宋濂 杜甫 乐钧 蒲松龄 欧阳修 林嗣环 邵宝 梁羽生 龚敩 李洪 弘历 黎景义 郭印 陈献章 黄庚 刘辰翁 区大相 顾甗 张洵佳 陈掞 郭居敬 赵炅 曹勋 韩愈 朱翌 李纲 史达祖 谭宣子 秦观 陆游 苏轼 王勃 白玉蟾 魏宪 张元干 黄庭坚 张栻 周邦彦 朱彝尊 冯延巳 赵嘏 温庭筠 张子容 元稹 陆龟蒙 徐凝 张继 白居易 章孝标 朱熹 陶渊明 纳兰性德 李之仪 徐再思 文天祥 志南 乐婉 韦应物 王之涣 王建 王维 西鄙人 李商隐 李端 宋之问 孟浩然 金昌绪 柳宗元 祖咏 张祜 贾岛 裴迪 刘长卿 权德舆 王昌龄 王翰 朱庆馀 岑参 李益 杜牧 柳中庸 韦庄 张旭 张泌 陈陶 贺知章 刘方平 刘禹锡 郑畋 韩翃 顾况 王湾 司空曙 杜荀鹤 杜审言 沈佺期 唐玄宗李隆基 马戴 崔涂 常建 张九龄 张乔 张籍 许浑 皎然 刘昚虚 卢纶 钱起 骆宾王 戴叔伦 李颀 皇甫冉 秦韬玉 高适 崔曙 崔颢 薛逢 元结 丘为 綦毋潜 陈子昂 孟郊 周兴嗣 王应麟 项羽 汉高祖刘邦 汉武帝刘彻 李延年 曹操 刘桢 徐干 曹丕 曹植 王粲 嵇康 阮籍 左思 张翰 吴隐之 谢灵运 鲍照 陆凯 谢朓 范云 释宝月 沈约 何逊 吴均 陶弘景 王籍 萧纲 阴铿 徐陵 刘昶 庾信 江总 薛道衡 孔绍安 柳开 郑文宝 王禹偁 寇准 杨亿 林逋 宋祁 曾公亮 梅尧臣 苏舜钦 张俞 李觏 王安石 程颢 刘攽 王令 张舜民 曾巩 曾巩 孔平仲 道潜 晁冲之 张耒 陈师道 徐俯 吴涛 吕本中 朱淑真 汪藻 刘子翚 李清照 曾几 陈与义 岳飞

白鹿洞书院学规

宋朝 朱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诗集传序

宋朝 朱熹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 2024 古诗文网网 | 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湘ICP备200121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