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塞上》译文
我向东走出了卢龙塞,不免心事浩茫感到孤单。
亭堠排列万里远,大唐的士兵仍在防胡备战。
战争的烟尘弥漫着北海,敌人的骑兵正在向南驰驱。
辗转久战岂是最好的计策,和亲通好也不是长远的谋图。
还是李广将军令人怀念,他防守这里有如闲庭信步。
他总管军务横扫大漠,一战便擒获了匈奴的单于。
我也常怀着对朝廷的感服之心,很想为边防献出计谋。
可是我人微言轻,抚着宝剑向谁诉说,空望着关塞河流盘屈迂回无尽头。
《塞上》注释
塞上:乐曲名,出自汉横吹曲辞。
卢龙塞:卢龙塞(今喜峰口)位于迁西县与宽城满族自治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 [8]
亭堠(hòu):驻兵嘹望敌情的土堡。
涨:《文苑英华》作“满”。北溟:古人想象中北方极远的大海。《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此泛指北部边疆。
虏骑:敌人的骑兵。
转斗:即转战,连续在不同地区作战,指久战不决。
李将军:李将军有二,一为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屡败匈奴,北境无虞。另指汉代名将李广,亦屡败匈奴,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二人均为古代良将。此李将军当指李广。
按节:从容按辔。《汉书·司马相如传》载《子虚赋》:“案节未舒。”颜师古注:“案节犹弥节也。”王逸注《离骚》“吾令羲和弥节兮”云:“弭,按也;按节,徐步也。”皇都:京城。
总戎:统率军队。
效:献出。纵横谟:指纵横之术,合纵连横的简称,为战国时策士们游说诸侯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包括在政治上、外交上使用分化和争取的手段等。
郁纡(yū):幽深曲折。此处一语双关,既指山河郁曲之势,亦指心绪郁结难申。
《塞上》简析
《塞上》是唐代诗人高适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八句写诗人走至塞上,见亭堠星罗、边尘弥漫的战备状态,而忧患国事;中间四句怀古托今并抒志,希望能有李将军那样的骁勇边将,早靖边尘;后四句为自我抒怀,表达壮志难酬、悲歌谁诉的沉痛之感。全诗灌注着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体现出诗人激昂慷慨、豪情俊发的英雄气概。全诗直抒胸臆,感情沉郁。
《塞上》赏析
此题和《塞下曲》,是由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出塞”、“入塞”旧题衍化而来。内容多写与边塞战事有关的生活及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反对“转斗”、“和亲”的政治主张,以及要求根除边患、安定边疆的强烈愿望,并抒发了自己徒有壮志、无从献策的深沉悲慨。
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两段,每段八句。前段抒写作者对边庭时局、政策的深沉担忧。开篇两句写作者出塞的忧思。作者往东通过卢龙塞,达到塞外边地时,内心不由产生深深的孤寂。接下来作者具体写他的深虑。后二句写敌方的情形。敌人正骑着马,气势汹汹地朝南方飞奔而来,扬起的飞尘弥漫了整个北海。“南驱”二字突出了敌方的强悍和侵犯性。“边尘”句显示其来势凶猛。写出了敌军在战事上所处的,主动进攻的有利位置。作者通过对边庭政策的,直接评议,指出时政的弊端,同时也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以及忧国忧时的情怀。
以上主要写作者的忧边之情。接下八句,则抒写诗人对李将军的怀念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说李广曾受命统军于此。“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这两句是说李广主持边庭时,采用横扫大漠的全面进攻,短时间内便使匈奴全面崩溃。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庭时政的主张,即应出战主动迅速,速战速决,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不应被动辗转久战。最后四句抒写作者心中的感慨。“常怀”二句写作者缅怀李将军后的满怀激情。二句意为我因此而心中常常满怀感动奋发之情,很想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雄才大略。然而作者一回到举目“无知己”的现实中,不禁满腔热血、激情顿时化为长长的悲叹。他说“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郁纡”,心中郁结不伸的样子,意为自己满怀雄才大略,无处陈述,壮志不得施展,面对山河空有一腔怅恨。
这首诗主要抒发作者欲立功边塞的壮怀,以及壮志不得施展的悲慨。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边塞诗从一开始就具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特点。
《塞上》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冬,是作者28岁时出卢龙塞时写的。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王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内、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时高适正“混迹渔樵”、失意落魄,前往东北边塞,希望通过立功边塞,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这首诗就是写于他北游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