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记录的汇集。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是后期墨家的著作。也有人认为《经上》《经下》两篇是墨子的著作。墨子的基本主张是:反对剥削,崇尚劳动;反对以强欺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礼乐,主张节葬、节用;反对世卿世禄,主张尚贤、尚同。于是,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他去世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涵盖学科广泛、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典著作。早在19世纪,《墨子》就已经成为世界汉学界研究的对象之一;15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多个《墨子》全译本或节译本,涉及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朝鲜语(韩语)、日语、波兰语等,其中英译本、日译本较多。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重口述,不重著述;重内容,不重文采,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其没有文采。实际上,《墨子》全书文章质朴且逻辑性很强,并善于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论,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墨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发名学之首端,且又开论辩文之先河,对后来文学的发展影响颇深。